打开电脑写下这篇文章时,是我进入院里工作的第260天,窗外伯伯种下的20块小田地,渐渐冒出绿色。
去年8月入职,当时负责宣传的同事婷婷把我带到了604办公室,那时正逢防疫,她带着我到社区采访了检察院驻扎社区工作人员,于是我写下了第一篇稿件。后来,拍照、写稿、改稿以及其他宣传工作事项,她都一一详尽教给了我。再后来,稿件越写越多,素材也越写越少,于是我和朋友打趣,戏称自己是“讨债人”。
“最近有没有值得一写的案子?”“上次谈的那个案件办完没有?”“没事,素材给我,我来写。”“晶姐,我又找来了一个素材”......就在“讨债”的过程中,我和其他部门的同事也渐渐熟络了起来,素材也越挖掘越多,写东西也更加得心应手。虽然偶尔也有写东西的烦恼苦闷,却也总是乐在其中,逐渐享受能够推出一篇“成品”。
当然,最近也陷入了缺少“精品”的烦恼,这个就暂且不提了,再谈谈上升一点儿高度的事情。
检察院当然是以业务工作为主的,那么检察宣传人员的定位应该落在哪里?正如我曾读过的一篇文章所说:观察、见证、亲历。酒香也怕巷子深,检察机关富有成效的工作,要靠富有成效的检察新闻宣传让社会了解、让人民群众周知,从而提升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获得感、对检察工作的满意度。一个案例也胜过一打文件,一个案例的宣传报道胜过许多空洞的说教。
入职8个多月,我依然还有大量的法律知识和宣传经验需要学习补足,就如同窗外一年四季耕种的20块小田地,经历播种、撒水、吸收阳光、驱虫才能收割成果,来年再耕种、再收获,岁岁年年如此。我想,我也应在日日月月里,在学习、补足、反思、再学习的耕耘中,收获每一个阶段的成果,让生活逃开扁平,支撑起“充足”二字的框架,寻找到日出时踏出屋门的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