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您好,我是专业律师,能帮你解决法律问题,先转笔‘资金核验费’就能启动程序……”当网络那头传来“专业”的承诺,你会不会信以为真?近日,监利市检察院办理的一起冒充律师诈骗案,揭开了这类骗局的面纱——仅有初中文化的骗子凭借伪造身份,竟使高中生一步步落入圈套。
案情回顾
因缺钱花,23岁的朱某某动起了歪念。他在网上搜罗律师头像、伪造律师证书,摇身一变成为“资深律师”,潜伏在社交平台伺机作案。
2025年2月3日,朱某某在某平台刷到高中生冯某某的评论:冯某某喜欢的某公司练习生身份信息被狂热粉丝泄露,想通过法律途径维权。朱某某立即私信冯某某,自称“专业律师”,热情询问是否需要法律帮助。
得到肯定答复后,朱某某主动向冯某某拨打语音通话。电话里,朱某某口若悬河,将“维权流程”和“法律依据”讲得头头是道,逐渐赢得冯某某信任。随后,他以“核验资金安全才能启动维权程序”为由,要求冯某某通过微信转账。自2月3日至2月6日凌晨,冯某某从最初试探性转账200元,到后来单次转账10000元,累计被骗27638元。
发现被朱某某拉黑后,冯某某于2月7日报案。2月28日,朱某某被监利市公安机关抓获。
2025年5月9日,公安机关侦查终结,以朱某某涉嫌诈骗罪移送监利市检察院审查起诉。办案检察官细致审查案卷,梳理作案细节、固定证据,精准认定朱某某的诈骗事实。经查,朱某某从冯某某处诈骗得款12221元(其余15417元已被公安机关冻结)。此外,2025年2月25日至28日期间,朱某某利用虚假律师身份,还骗取张某某钱款488元。
同年5月29日,检察机关以诈骗罪对朱某某提起公诉。6月18日,法院经审理,结合朱某某的犯罪事实、情节及社会危害性,以诈骗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,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,责令其退赔被害人全部损失。
网络不是法外之地,冒充专业身份行骗终将受到法律严惩。本案中,受害人因急于解决问题,轻信了网络上的“律师”身份,最终蒙受损失。如果您发现类似骗局,请保存好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等证据,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。
检察官在此提醒大家:
1、核实身份要严谨:律师执业需持有合法证书,可通过可通过全国律师执业诚信信息公示平台(https://credit.acla.org.cn/)或当地律师协会官网查询,切勿轻信“网上律师”的口头承诺。
2、 涉及金钱要警惕:正规法律服务通过律师事务所对公账户收费,不会要求“资金核验”“保证金”等预先转账。任何要求转账至私人账户、个人微信/支付宝的行为均属诈骗,立即终止联系并与家人商议。
3、法律问题找正规渠道:遇到法律难题,可通过正规律师事务所、法律援助中心等途径求助,切勿在社交平台轻信陌生人“代办”“包解决”的承诺。
监利市检察院将持续聚焦群众身边的诈骗犯罪,以法治力量守护百姓“钱袋子”。